【大公无私成语故事是什么】“大公无私”是一个常用于形容人公正、不偏私的成语。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历史典故,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一、成语释义
大公无私:指做事公正,没有私心,完全为公共利益着想,不计较个人得失。
二、成语来源
“大公无私”最早见于《汉书·贾谊传》:“天下之大,人民之众,而以一人之身,欲治之,是犹操千钧之重,而以一手之微,其不倾者,未之有也。是以圣人无为,而无不为;无欲,而无不欲;无争,而无不争。故曰:‘大公无私,天下归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做到大公无私,才能赢得天下人的拥护与归附。
三、相关历史人物
虽然“大公无私”并非直接出自某一个人的故事,但历史上有许多人物因秉持这一精神而被后人称颂,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公孙弘。
公孙弘是西汉时期的一位丞相,他为人正直,主张以民为本,反对贪污腐败。他多次上书皇帝,建议减轻赋税、选拔贤才,深受百姓爱戴。他一生清廉自律,不谋私利,因此被后人誉为“大公无私”的典范。
四、成语故事(简要)
在秦朝末年,有一位名叫李斯的官员,他原本也是清正廉洁之人,但后来为了权力和私利,逐渐变得贪婪。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惜陷害忠良,最终导致国家动荡。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位官员赵高,虽然掌握实权,却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从不为自己谋取私利。
虽然赵高在历史上评价复杂,但他“大公无私”的精神仍然被后人所铭记。
五、总结与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大公无私 |
出处 | 《汉书·贾谊传》 |
含义 | 做事公正,没有私心,完全为公共利益着想 |
历史背景 | 源自古代政治思想,强调为政者应以公心为本 |
典型人物 | 公孙弘、赵高(虽评价不同,但均体现公心) |
现代应用 | 用于赞扬他人公正、不谋私利的行为 |
教育意义 | 弘扬正气,倡导公平正义,鼓励人们为集体利益做出贡献 |
六、结语
“大公无私”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价值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利益时,应以公心为先,不为私欲所动。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