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个物理实验】在高考物理考试中,实验部分是考查学生动手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重要环节。掌握好高考涉及的19个基础物理实验,不仅有助于提升实验题的得分率,还能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以下是高考常见的19个物理实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进行展示。
一、实验概述
1. 测量长度:使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
2.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4.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
5. 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6.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7. 研究平抛运动
8.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9. 测定金属丝的电阻率
10. 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11.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12. 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13. 用多用电表测电阻
14. 测量电容器的电容
15.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16. 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
17. 研究电磁感应现象
18. 探究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19. 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
二、实验总结表
序号 | 实验名称 | 实验目的 | 主要器材 | 关键步骤/原理 |
1 | 测量长度: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 | 学会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 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 读取刻度,注意零点误差 |
2 |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 理解矢量合成的几何方法 | 弹簧秤、细绳、白纸、图钉等 | 画出力的图示,验证平行四边形法则 |
3 |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 打点计时器、纸带、直尺等 | 分析纸带上的点距,计算加速度 |
4 |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 小车、滑板、砝码、打点计时器等 | 控制变量法,改变力或质量,记录加速度 |
5 | 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 测量重力加速度 | 纸带、打点计时器、重物等 | 通过下落距离和时间计算g值 |
6 |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 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 | 重锤、纸带、打点计时器等 | 比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
7 | 研究平抛运动 | 探究平抛运动的轨迹和规律 | 斜槽、小球、坐标纸等 | 用描点法绘制轨迹,分析水平方向运动 |
8 |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 理解碰撞过程中的动量守恒 | 光滑轨道、两小球、刻度尺等 | 记录碰撞前后速度,验证动量是否守恒 |
9 | 测定金属丝的电阻率 | 掌握电阻率的测量方法 | 金属丝、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 | 通过R=ρL/S计算电阻率 |
10 | 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 理解非线性元件的电流-电压关系 | 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 | 改变电压,记录电流,绘制曲线 |
11 |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 掌握电源参数的测量方法 | 电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 | 利用U-I图像求E和r |
12 | 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 熟悉多用电表的基本功能 | 多用电表 | 测量电压、电流、电阻等 |
13 | 用多用电表测电阻 | 学会使用多用电表测电阻 | 多用电表、待测电阻 | 选择合适档位,调零后测量 |
14 | 测量电容器的电容 | 掌握电容器电容的测量方法 | 电容器、交流电源、电压表等 | 通过充电放电过程测量电容 |
15 |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 掌握折射率的测量方法 | 玻璃砖、激光笔、量角器等 | 利用入射角和折射角计算n值 |
16 | 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 | 理解光的波动性及波长测量方法 | 双缝干涉仪、激光光源、测量尺等 | 通过条纹间距计算波长λ |
17 | 研究电磁感应现象 | 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规律 | 线圈、磁铁、灵敏电流计等 | 观察磁通量变化引起的电流变化 |
18 | 探究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 验证理想变压器的电压比例关系 | 变压器、交流电源、电压表等 | 改变匝数比,测量电压比 |
19 | 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 | 理解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 电容器、电池、电阻、开关等 | 观察电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
三、学习建议
- 理解原理:每个实验都有其背后的物理原理,只有理解了原理才能灵活应对题目。
- 掌握操作:实验操作是关键,尤其是一些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 重视数据处理:如斜率、图像分析、误差分析等,都是高分的关键。
- 多做真题:结合历年高考真题,熟悉常见题型和考察方式。
通过系统地复习这19个实验,考生可以更好地应对高考物理实验部分,提高整体成绩。希望本文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