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靴搔痒基础意思】“隔靴搔痒”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隔着鞋子去抓痒,比喻做事没有抓住关键,无法解决问题,或说话、行动不够直接、不到位,效果不明显。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处理问题时方法不当,未能触及实质。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隔靴搔痒 |
拼音 | gé xuē sāo yǎng |
出处 | 出自《庄子·齐物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后世引申为“隔靴搔痒”之说。 |
基本含义 | 比喻做事不切实际,没有抓住关键,不能解决问题。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别人的方法不得当,或事情处理得不够彻底。 |
近义词 | 手足无措、不得要领、避重就轻 |
反义词 | 抓住要害、直击重点、切中要害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工作汇报 | 他只是在表面描述问题,根本没有触及核心,简直是隔靴搔痒。 |
教育教学 | 老师的讲解太笼统,学生听不懂,完全是隔靴搔痒。 |
政治政策 | 这项政策只解决了一些表面问题,根本没触及社会矛盾,是隔靴搔痒的做法。 |
三、总结
“隔靴搔痒”这一成语形象地表达了做事不深入、不切实的问题。它不仅用于批评工作方式,也可用于评价言论、政策等。掌握它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更准确地表达观点,避免流于表面。
通过表格形式,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该成语的结构、含义及应用场景,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其用法。